过年前好似大扫除似的扫荡了一下个人的网易云账号,看看过去我的听歌历史。一时喜欢的作品如秋风扫落叶,只有拉二屹立不倒。如此经典的作品自然大家争相演出,作为钢琴家演奏史上的标志之作,技能上的大咖好像总得来一场拉二,才能稳固江山位置。今天想好好地写一下我心中的拉二。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赫玛尼诺夫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作品。
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拉氏在音乐风格上面师承柴可夫斯基,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在创作手法上面,他的浪漫主义与现代的风格浑然一体,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诸如浪漫主义情怀、大小调体系中的丰富调式和其他一些现代风格。
深爱拉二的人都熟知这段故事,拉氏在1890-1900年这段时间,经历过心灵的惊涛骇浪,在《第一交响曲》发表后遭到失败的打击,拉氏一度患上了抑郁症,精神恍惚,失败的恐惧让他怀疑自己的能力,深深压抑了他的创作。根据这段抑郁的经历,我们不难从拉二中可以品读那深深抑郁的伤感气息,还有如同劫后重生般的辉煌重塑。
拉二创作极其特别,因接受治疗的拉氏突然迸发出灿烂的灵感,拉赫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写下了第三乐章的华彩段,并且顺利谱写出第三乐章。之后根据第三乐章的灵感,他陆续将第一第二乐章补充完整。拉二最令人们难以忘怀的,也是最人尽皆知的,便是它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富有无限张力的c小调第一主题。对拉二的喜爱,很大一部分是对它的华彩段落的喜爱。在第一乐章华彩部分,弦乐和钢琴的抒情对答,华彩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钢琴演奏家的自主发挥,所以每个人对于这个部分的诠释不一样,我对浓墨重彩的华彩部分更喜欢里赫特和许斐平的版本,坚毅的,充满力量的,富有节奏和界限的风格来诠释第一乐章的华彩部分。
紧接着就是第二乐章华彩部分。钢琴带领乐队一跃而起,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奏出,这个华彩的出现,我能感觉到某种壮丽与洁净之美。
毫不夸张的说,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对于情感的承载力,几乎是极限的。这取决的作品本身的完整度,一二三章节的对位,过渡等等。还有它的感情表达力,以及承载在俄罗斯浪漫主义这一伟大画卷上宏伟的感情。作为如此主观的,如此体现拉赫马尼诺夫个人情感个人意志的作品,它宣泄出的苦闷,悲哀暗淡的情感,在整部作品中体现的十分饱满,完整。
拉二对我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拉二的版本,我更爱里赫特与许斐平的版本,对于版本的个人解读放在明天来阐述。对于俄罗斯那片广袤的土地孕育出来的深沉的民族性是很多其他国家的演奏家无法驾驭的,在拉氏前奏曲的处理上,我常会因为力量不足被钢琴老师形容为是“哽咽的拉赫”,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羊座的拉氏代替我说出了心中所想。